新聞中心

最新資訊

2010-05-05

借鏡台灣經驗-創新育成中心 領山寨企業走正途

請輸入內容

  • 2010-04-07
  • 工商時報
  • 【陳永昌】

 

      中國山寨文化造成跳躍式捷徑的行為模式,未來是否可以因勢利導,恐怕需要產官學界共同努力,以維繫企業長期競爭力。尤其,兩岸互動頻繁,中國如何透過商務參訪與商機交流,學習台灣的成功經驗,導正這股山寨文化可能對科技產業技術提昇的影響,是我們現在可以做的事。借鏡台灣經驗,謹提供下列建議,給兩岸中國人思考:

     ◎創新管理提升

     從教育著手,扎根創新管理的基礎,大學裡科技管理研究所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成立,除一般MBA教育,還著重創新管理、研發管理、智慧財產權管理等,不僅是針對科技產業的管理,更是在科技產品時代,教導企業經理人做好科技環境下的企業管理。

     企業加入也是一股力量,例如研華科技與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每年為研究所學生舉辦TIC 100活動,歷年創造出數家創新創業公司;光寶電子為學生舉辦的創新競賽,也帶來很多創新創意與產品設計;又如教育部在政治大學成立的創新與創造力中心,一面提升教師在創新教育的工具與方法,一面也為企業注入創意與創新的泉源。

     宏碁標竿學院研發設計的課程「創新與成長策略」,從科技與技術管理出發,協助企業擬定創新策略,建立組織新能力。外貿協會推動的品牌創新活動,也是在協助企業透過創新品牌踏上國際舞台。

     中國企業要擺脫山寨風的影響,需能從落實創新管理的基礎教育做起。

     ◎技術研發落實

     技術的進步是循序漸進的,可以加速的進步,但不能跳躍式的進步。技術研發的工作是腳踏實地,不是me too的取得,也不是跳躍式的建立在華而不實的基礎上。

     台灣的企業強調創新研發管理,以中長期產品地圖,訂定績效指標來追蹤,將研發、生產與銷售串連,不但追求技術上創新的績效,也追求市場上營銷的指標。政府方面編列各種獎勵與補助項目,例如,產業技術升級科專計劃、SBIR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劃、服務業創新研究發展計劃、教育部產學合作計劃等,都是以政府的力量,加快企業技術研發市場績效。

     中國企業要爭取政府的補助獎勵,除非有特殊關係與管道,否則是不太可能,如何建立一套專業客觀的審查機制,刻不容緩。

     中國企業要扎扎實實以技術優勢的產品踏上國際舞台,還有一條長路要走,從觀念建立、研發工作落實,到商品化商機模式建立,台灣的補助制度與機制值得成為標竿借鏡!

     ◎創新育成中心

     政府以專案經費透過官方單位、學術機構、技術研發機構之鼓勵與輔導,著重在高科技事業養成,培育中小企業進行創新與創業。截至2009年 10月,累計育成中心共114所,培育企業家數超過3,800家,總投資金額超過560億元,取得專利超過2,400件,超過1,000件以上的技術移轉,同時有49家育成企業上市(櫃)。

     中國也有為數眾多的高新園區與孵化器中心,以成果數字比較,可能都高於台灣,但不一定能夠真正落實到技術創新與商務模式創新。所以,相關科技產業協會都規劃能夠到台灣學習創新育成中心的作法、成果與未來規劃方向。

     中國企業要扭轉山寨文化薰陶下這種跳躍式的捷徑行為,必需能夠讓孵化器中心做出有價值的產業成果與市場績效,協助企業的技術轉型與創新管理,而不只是追求數字漂亮的成績單。

     上述3件事,兩岸中國人都在做,只是台灣已經走出海盜版與盜版時代,持續加溫重視智慧財產權的市場機能;中國正走在山寨風的崎嶇路上,對於知識產權的重視還留在學術研究階段。若中國企業家能學習台灣經驗,兩者在未來開發中國市場上都將獲益。(本文作者為締脈科技管理顧問公司首席顧問)